好的,我帮你把这篇文章按照要求改写一遍股票配资平台的行情,保持原意不变,适当丰富细节,整体字数也不会有太大变化:
---
1950年12月31日,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发起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第三次战役。
仅仅一周时间,中国军队便如狂风骤雨般突破三八线,迅速占领了南朝鲜的首都汉城。
当时担任联合国军第八集团军司令的李奇微,看着美韩联军兵败如山倒的惨状,忍不住感慨写下:“他们毫无秩序,武器短缺,领导混乱,全面崩溃,唯一的念头就是尽快逃离中国军队的魔爪!”
到底发生了什么,竟令这位被称为志愿军最难对付的敌手,陷入如此凄凉境地?
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美苏两国依照《雅尔塔协议》,以三八线为界划分了朝鲜半岛的受降区域。
到了1948年,在美苏的支持下,朝鲜半岛分裂成两个对立的国家,彼此针锋相对。
1949年中国大陆取得解放,毛主席次年初访问苏联,重新修订了国民党政府时期签订的《中苏友好同盟条约》,成功从斯大林手中收回旅顺、大连以及东北铁路的主权。
展开剩余93%斯大林对此耿耿于怀,暗中找到了金日成,默许他发动战争以统一朝鲜,但同时提醒他必须征求中国方面的意见。
斯大林此举巧妙地撇清了自身责任:如果中国拒绝支持,就是白白得罪朝鲜;如果答应了,就必须承担战争带来的全部后果。
一旦朝鲜战败,中国就不得不请苏联红军进驻东北“撑场子”;若朝鲜胜利,斯大林期望借此机会在韩国釜山港补回在中国丢失的旅顺和大连。
中国方面无多余选择,只能反复劝说金日成慎重考虑,但对方并未采纳,最终中国也只能默认。
1950年6月25日,金日成发动朝鲜战争,短短三天便占领了南朝鲜首都汉城。
驻守朝鲜的美军在沃克将军率领下,与韩军一起退守釜山防线。
此时,朝鲜半岛95%以上的土地已经被北朝鲜控制,南朝鲜的灭亡危机迫在眉睫。
7月7日,美国决心干预朝鲜内战,组建联合国军,由久负盛名的麦克阿瑟担任总司令。
与此同时,朝鲜人民军在釜山一带与美韩联军鏖战近两个月,不仅未能攻下防线,还遭遇了敌军反扑,战局开始逆转。
9月15日,麦克阿瑟率联合国军在仁川成功登陆,将北朝鲜军队一分为二,战局发生了惊天逆转。
10月,联合国军无视中国警告,越过三八线占领北朝鲜首都平壤,兵锋直逼中朝边境鸭绿江。
10月19日,中国军队跨过鸭绿江正式参战,而此时的麦克阿瑟依然自信中国不会真正插手。
因为他年轻时曾以美军观察员身份到访中国东北,目睹了中国人在日俄战争期间两面讨好、卑躬屈膝的模样,这使他骨子里轻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。
此刻,满心自信的麦克阿瑟又开始玩起了他的“行为艺术”。
原计划是美军分兵东西两路配合,形成钳形攻势,一起推进。
但麦克阿瑟觉得没必要按部就班,他决定让东路的第十集团军乘船绕朝鲜半岛一圈,在东北角元山地区再度登陆,想再演一场仁川奇袭。
这场战争,也基本成为麦克阿瑟最后一次重要军事行动,他想以最风光的姿态退场。
此外,他当时正与艾森豪威尔竞争美国总统候选人资格,这样的安排也带有政治考量。
但这一举动却让西路的第八集团军陷入孤军深入,失去了有效支援。
结果,10月25日在朝鲜北部温井、云山一带遭遇我军伏击,吃了不小亏,这便是志愿军入朝作战的首次战斗。
然而麦克阿瑟对此并未重视,只认为这是小失误,中国军队突然袭击让美军措手不及,但不足以改变整体战局。
11月5日,麦克阿瑟调整战术,取消行为艺术,恢复东西两路齐头并进。
11月24日,美军发起总攻,但在长津湖(东线)和博川、三所里(西线)等战役中接连失利,我军一路推进,将联合国军赶回三八线以南。
12月23日,战役进入尾声前夕,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将军在朝鲜遭遇意外,被韩国士兵撞死,成为美军在朝鲜战场上军衔最高的阵亡将领。
尽管沃克将军时常成为中文网络调侃对象,但他实际能力不可小觑。
当年他主导在釜山构筑防线,成功阻挡朝鲜人民军的猛攻。
仁川登陆后,麦克阿瑟轻敌冒进,沃克则是坚决反对者之一。
只是运气不佳,遇上了韩军的失误和麦克阿瑟的决策,最终沦为笑柄。
但祸福相依,沃克之死也为另一位关键人物的崛起创造了机会。
接替他担任第八集团军司令的,正是美国陆军副总参谋长、志愿军在朝鲜最大的劲敌——李奇微。
1885年出生于弗吉尼亚州门罗堡的李奇微,曾随美军远赴中国、巴拿马、菲律宾和巴西等地驻扎。
二战期间,他任步兵第八十二师师长,将其改编为美军首支空降师。
1944年,李奇微率领第八十二空降师参加诺曼底登陆,在解放法国的战役中屡建奇功。
1950年12月24日,沃克死讯传来后,美国陆军参谋部迅速将希望寄托于这位战功显赫的副总参谋长,期待他能扭转美军颓势,挽救溃败局面。
由于突发任命,李奇微对前线情报掌握不足,只能边赶路边补课,随后飞往东京会见心灰意冷的麦克阿瑟。
此时,麦克阿瑟已被打得士气崩溃,爽快地将朝鲜最高指挥权交给李奇微。
临别时,他反复叮嘱李奇微要特别警惕志愿军,尤其是他们翻山越岭奇袭的能力,之前自己屡屡被绕,都是因为忽视了这点。
李奇微的运气其实挺好,要是早两个月来,遇上意气风发的麦克阿瑟,恐怕结局不会好过沃克。
如今,他终于能按照自己的想法,独立指挥这场战斗。
从东京启程后,李奇微在飞机上开始筹划反攻方案。
但当他抵达汉城时,残酷的现实狠狠地给了他当头一棒。
他完全没料到美军士气竟然低落到如此地步。
他说:“我发现部队在心理和精神上都毫无准备,根本无法执行我的计划。我沿途与市民交谈,听到的都是怨言。他们表现出来的情绪告诉我,这是一支迷失方向、对自己和领导失去信心的军队。他们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而战,只盼望早点听到归国的汽笛声。我走访的每个指挥所都传递出同样的讯息——斗志已丧失。”
不仅士兵,李奇微还察觉到美军高层充斥着失败主义情绪。
当他向各军长、师长阐述反攻计划时,竟被冷嘲热讽地打断:“任何失败都将付出惨重代价。”
言外之意,根本不看好他的计划。
李奇微不得不承认,在当下情势下,反攻几乎没有希望,首要任务是重建士气。
但在恢复士气之前,最重要的是防范志愿军下一波猛攻。
他隐约感觉,美军守不住三八线,甚至连三七线也难保。
但更明白一旦再败,士气就彻底崩盘。
他下令工兵将军戴维森依托三八线附近山地构筑纵深防御工事,以期阻挡志愿军的进攻,争取后撤到三七线的时间和空间。
同时,李奇微频繁深入基层,终于找到了振奋美军士气的方法——那就是发动进攻。
你可能会问,刚才不是还想着防守吗?为什么忽然变成进攻了?
这是因为他敏锐地察觉到志愿军第二次战役后体力透支、后继乏力的窘境。
他主张的进攻并非大规模反击,而是小规模、零星的骚扰。
他严令各部:“立刻放弃安逸的想法,走下舒适的车辆,离开死气沉沉的大楼,到山里去,到树林里去,你们要在山林中寻找敌人!”
为了配合李奇微的行动,美国外交部还拉来了印度等第三方国家“唱红脸”,敦促中国坐下来谈判。
但北京中南海的毛主席一眼看穿了美国“假和平、真练兵”的伎俩。
毛主席下令志愿军克服一切困难,立即发起第三次战役。
不过短时间内发动第三次战役,对志愿军来说并非易事。
尽管前两次战役取得辉煌胜利,但我军地盘扩张过快,士兵疲劳,后勤跟不上。
贸然发起战役风险极大。
以彭德怀为首的前线委员会经过权衡,最终决定听从北京命令。
因为美军重整速度必然快于我军恢复速度,唯有主动进攻,才能把敌我拉回同一水平。
12月18日,志愿军司令部发布第三次战役作战指示。
指示详细说明必须立刻越过三八线继续作战,号召志愿军发扬吃苦耐劳、连续作战的光荣传统,迎难而上,争取胜利。
文件精准指出当前形势:“敌人在两次战役重创后,极度恐惧我军,帝国主义集团陷入无奈。一方面害怕美国被东方消耗殆尽,另一方面内部矛盾严重。敌人唯有依托三八线作为伐兵之计,表面求和,实则拖延时间,军事上重整反攻。此为敌人重大阴谋,必须高度警惕。
当前应乘敌军尚未稳定,内部纷争未息,东线兵力尚未集中,新防线未建成,趁机迅速越线,求得再次歼敌几师。
继续南进虽困难重重,补给线路拉长,后勤压力增大,但敌人的困难比我军还大,尤其是在连连败绩和内部纷争之下。
若只顾自身困难,停留在三八线,是错误的,应抓紧时机,消灭更多敌人。”
尽管形势严峻,后勤保障成为关键。
为确保前线战士有饭吃,后勤部门想尽办法。
第一次战役时,为避免美军空中侦查,东北军区后勤部长李俊奎发明了炒面——这种高热量、便于携带的食品。
无论是指挥官还是士兵,都对这项发明赞不绝口。
第三次战役期间,彭德怀发现炒面大大减轻了后勤压力,便要求大规模生产,供应前线。
在东北各级政府和人民的协力配合下,仅用一个月时间,后勤部门就向前线输送了650万斤炒面和52万斤肉类。
这些粮食储备足够支持军队持续一个星期的战斗。
2月下旬,志愿军已做好发动第三次战役准备,首先冲击的正是李奇微布置的那条防线。
但美军犯了一个致命错误。
前两次战役中,美军发现韩军战斗力极其不济,遇事溃散速度甚至超过机械化美军部队,而且丧失战斗意志。
沃克将军很大程度上正是死于韩军崩溃。
为防止韩军再次“跑路”,美军这次将韩军推到最前线当肉盾。
毛主席敏锐察觉美军此弱点,他指挥前线将主要攻击目标锁定韩军驻守地区。
韩军早已识破美国意图,清楚自己被当炮灰。
志愿军火力一到,韩军果断后撤,弃防而逃。
这导致李奇微防线遍布漏洞,被我军迂回穿插切割得惨不忍睹。
美军再次溃败股票配资平台的行情,李奇微
发布于:天津市途乐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