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经记者陈茂利张硕上海报道股票配资平台的行情
“坚持长期主义是喊出来容易,做起来很难。‘内卷’竞争越是激烈,长期主义思维与现实冲突越大,以至于一些企业一边强调长期主义,一边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,成为内卷式恶性竞争的参与者甚至助推者。而长期主义强调的是对品质的坚守、对创新的倡导、对品牌建设的持续投入和对用户价值的深度挖掘,而不是被市场短期波动和市场压力所左右。”
7月11日,在2025中国汽车论坛“品牌建设与长期主义”主题论坛上,中国汽车工业协会(以下简称“中汽协”)副秘书长柳燕的开场演讲直指行业痛点。
当市场从“流量狂欢”“内卷”回归理性,中国汽车品牌如何穿越周期,实现可持续发展?柳燕在论坛期间向《中国经营报》等媒体记者指出:“当前汽车行业需要穿越‘内卷’迷雾,坚定拥抱长期主义。坚持长期主义是汽车行业破局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。”
做“流量”时代的长期主义者
过去5年,中国汽车品牌营销经历了从“新势力崛起”到“流量大战”的剧烈演变。
柳燕回顾称,2020年“蔚小理”初露锋芒,社交媒体“种草”成为营销标配;而到了2024年,行业陷入“流量内卷”,车企高管纷纷下场直播,价格战愈演愈烈。然而,这种短视竞争带来的后果显而易见:品牌价值被稀释,用户信任度下降,行业生态恶化。
“流量可能有一时的红利,品牌才有持久的复利。”柳燕引用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,“没有品牌,每单都是硬卖。如果没有品牌的积累,每一个成交都是高成本的。中国汽车品牌要成为世界级汽车品牌,就要持续深耕品牌建设,做‘流量’时代的长期主义者。”
柳燕强调:“品牌是企业的重要资产,是企业竞争中的重要软实力,品牌建设是对客户心智的占领,是需要日积月累培育的长期工程。短期销量增长可能让企业飞得很高,拥有强大的品牌才能使企业走得更远。”
如何打造中国汽车大品牌?
在行业巨变中,柳燕提出三个“不变”的坚守:一是用户为本,无论技术如何进步,一切为了给用户提供最佳体验,以用户为中心的宗旨不变。二是底线为界,坚守法律法规及社会道德的底线不变,合规经营,良性竞争,坚守底线不越界。三是品牌为基,立足长远,持续投入和精心培育,构筑品牌持久的竞争优势,切忌急功近利,过度追逐短期流量和短期利益,以战略定力打造品牌,以确保企业基业长青。
“单一品牌是企业的重要资产,代表的是企业的实力。一个行业的品牌‘在一起’,则彰显的是国家的实力。”柳燕特别提到,“我们每一个品牌也有义务为我们共同的品牌添砖加瓦。”
德系车的“精密可靠”、日系车的“经济耐用”、美系车的“豪放创新”……全球汽车强国早已形成鲜明的国家品牌标签。而中国汽车,尽管在电动化、智能化领域取得领先,但海外市场对中国品牌的认知仍停留在“性价比”层面,甚至存在刻板印象。
“中系车形象正在形成中,我们认为现在是非常关键的窗口期。从行业的角度,携手打造中国汽车大品牌既正当其时,又刻不容缓。”柳燕呼吁。
“如何打造中国汽车大品牌?”柳燕在演讲中抛出一个关键命题,“我们需要非常认真地思考和回答以下几个问题:第一,我们是谁?中国汽车作为一个大品牌,我们的形象、标签、人设、口碑是什么;第二,我们在哪里?中国汽车目前在世界上的排名、地位、差距、优劣势等是怎样的;第三,我们要往哪里去?我们的目标、远景、共识、行动是什么?也就是我们要成为谁?怎样去实现?”
为系统性推动“中国汽车”大品牌建设,中汽协启动了《“中国汽车”大品牌形象建设报告》研究项目。
“在汽车产业变革的大潮下,开放合作、协同发展、共创价值、共建生态是产业主旋律。”柳燕分享,“我们希望,通过今天共同启动的 《”中国汽车“大品牌形象建设报告》研究项目,助力中国汽车品牌从‘单打独斗’转向‘集体向上’,从‘价格内卷’回归‘价值创造’股票配资平台的行情,推动中国汽车品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化新征程。”
途乐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